75.忆往昔,看今朝,七旬老人乐

        2024年4月12日,由《麻中七一届同学群》群主刘彦林,还有凌思桃、陈述根、曾优兰等同学的策划和组织, 我们40多位1972年2月毕业于萍乡市麻山中学的同学相聚于麻山江口鸬鹚烟雨廊桥,就餐于双河口土滋味餐馆。以语言交流、照相、午餐等方式作为主要内容,开展我们从麻山中学毕业52年以后的同学联谊活动。本人奉群主刘彦林同学之命,以聊天的方式发个言。发言的内容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看今朝,七旬老人乐。

           

        在发言的第一部分“忆往昔,峥嵘岁月稠”里,我回顾了求学麻中的5年半印象较深的一些事:如:大串联,有的同学上了北京,见了毛主席,有的去了井冈山、韶山,磨练革命意志,有的同学还去了其他地方;搞劳动,包括但不限于:扳砖建校舍,斫芒杆,斫竹子,修水库,参加建安源纪念馆的献忠劳动,去大山里运树木;搞宣传、搞文艺,排演了大型歌舞《井冈山的道路》,排演了话剧《一只破碗》,还学演了大批的忠字歌、忠字舞;校运动会,以公路为跑道,教室门口就是跳高的沙坑。每位同学最多只能报3个运动项目,往往一届校运动会我可拿到(100米短跑、1500米中长跑、跳高)三块个人金牌;搞战备演习,有全校性的夜间集合拉练,有班级的演习,记得我们高二(1)班,还搞了抢占山头插红旗的演练;学毛主席著作、学毛主席诗词,也学了少量的文化知识。

        在那5年半的时间里,同学之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一帮一,一对红”。涌现出一批先进分子,如读高中时便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胡望芬、糜思安同学,还有一大批的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积极分子。

        我们难忘当年麻山中学杨烈亮、赖伦昌、刘培铭、张有典、彭德猷、周之云等不少好老师。

       1972年2月我们离开麻山中学以后,同学们各自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

       潘爱兰、吴正祥同学被萍乡师范录取,分别就读于文艺、体育专业。

       邓绍华、陈洪琪、蓝光存、胡树斌、李增夫、邹其林、刘彦林、陈述根、欧阳晓春、曾金生等同学光荣参军入伍,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对象。

       汤国荣等女同学成为了光荣的军嫂。当我们的学长刘天然当年在边疆为保卫国家安全而战时,我们的汤国荣同学则在家乡耕耘着农田、守护着婴儿。今天,他们仍然不忘初心,前不久夫妻双双奔赴边疆祭奠烈士英灵。

       胡勇军、胡素华、何小云等十位左右当年吃国家粮的同学毕业后即被分配到麻山公社农机厂学电工、车工、钳工等热门手艺。

       陈国南、胡树斌、刘国兰、何为放等同学被推荐选拔成为了“工农兵大学生”。

       郭小萍同学参加湘东区文艺宣传队,后被安排在湘东区农机厂工作。

       然而,包括胡远宏在内的绝大多数吃农村粮的同学则回到农村,从事修整地球的工作。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后,胡素华、何巧萍、凌思桃等同学毅然报考,分别被本科大学、专科或者中等专业学校录取,他们中后来有的成为了光荣的人民教师,有的加入了国家公务员的行列。

        我们《麻中七一届同学群》的首任群主刘云兴同学,萍乡师范毕业后终身从事教育工作,还担任过中小学的校长。

        可以说,后来,工农商学兵,党政军民学,各行各业都有我们这届同学的身影。邓绍华、胡树斌、刘彦林、何巧萍、徐秋生等同学通过努力,成为了县处级干部。

        可喜的是,1971届高中毕业的同学中,分别有何巧萍和张玉媛、刘庆炎和文芝兰、文罗萍和周如兰、戴甲福和文小兰、谢百中和刘运兰等同学喜结连理。

         不幸的是,1971届高中毕业的同学中,已经有糜思安、刘清兰、吴声亮、谢洪意、吴德辉、陈志生、罗再鹏、曾金生、刘庆炎、何为放、刘建云、文罗萍、危世玉等十余位离开我们而去了!这就警示我们:生命有的时候是很脆弱的,我们务必各自珍重。

                           

         在发言的第二部分“看今朝,七旬老人乐”里,我鼓励同学们:我们今天的年龄大都年满或者超过70岁了。中国古代就有“人到七十古来稀”的说法,现代有人统计过:世界上年满65岁及以上的人只占世界总人口的7.81%。单凭这个数据,就值得我们这些七旬老人乐一乐。

        我引用网上发现这样一个很有意思的段子告诫同学们:正处、副处,最后都不知落到何处;正局、副局,最后都是一样的结局;正部、副部,最后都在一起散步。 人生如赛场。上半场按学历、权力、职位、业绩、薪金比上升。下半场以血压、血脂、血糖、尿酸、胆固醇比下降。上半场顺势而为,听命。下半场,事在人为,认命。我们的上半场已结束,无需思量;我们的下半场正在进行,务必珍重:没病也要体检,不渴也要喝水,再烦也要想通,有理也要饶人,不疲劳也要休息,不富也要知足,再忙也要锻炼。每个人都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运用适合于自己的打发老年时光的方式,比如说打麻将、聊天、吹牛、钓鱼、唱歌、玩乐器、写作、做家务、做律师、写回忆录等等。

      我顺便给大家提了几点建议:1.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与子女保持一定的物理距离;2.教育第三代是第二代的事情,最好不要掺和;3.善待自己,有钱多吃喝玩乐,不必给子女留太多的钱,有点养老钱最好能紧紧地攥在自己手里,避免自己急需用钱时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4.不要想死,也不要怕死,拒绝无谓的抢救,身后一切从简。

       最后,我还想了几句顺口溜,应了应当天的时景:“同学相聚烟雨桥,推心置腹放开聊,五十二年匆匆过,幸福快乐度今朝。”然后站起来,举起酒杯说道:“清明刚刚过去,谷雨即将来临,这是革命的春天,人民的春天,七旬老人的春天。在这个拥抱春天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举杯,为我们半个多世纪的同学情谊,为我们曾经度过的峥嵘岁月,为我们今天的快乐和明天的平安、健康与幸福,干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