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赴三市五校考察见习

       1984年10月30日至11月13日,萍乡教育学院组织83中文教师进修班赴杭州、上海、苏州三市的五所学校即杭州市艮山中学、华东师范大学二附中、上海市嘉定县第二中学、上海市育才中学、江苏省苏州中学(以下简称三市五校)考察见习。我班40人去了35人,学院还派出了三位带队的老师。 这次考察见习方式为:一是听课,共18节;二是听报告或者开座谈会,共5次;还有索取资料、走访等等。

      我们认为可以用25个字对这次外出考察见习做一个概括,这就是:“打开了眼界,学习了经验,增长了知识,磨炼了意志,陶冶了性情。”

       1984年12月26日,我作为中文教师进修班班长代表该班作了赴三市五校考察见习报告。报告会校内举行,参加报告会的有中文系全体师生,市教育局教育科全体干部,学院教务处的领导。 考察见习报告分三个部分:一、外出考察见习的概况,二、主要收获,三、几点体会。

        在第二部分主要收获方面我重点介绍了:

      (一)杭州市艮山中学教改经验;

      (二)上海市嘉定县第二中学特级教师钱梦龙语文教学改革经验和实践;

      (三)华东师范大学二附中教改与高考相辅相成,以教改促进高考的经验;

      (四)上海市育才中学教育综合改革经验;

      (五)苏州中学有关经验。

        在第三部分我主要谈了三点体会:

       (一)“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我们不能在80年代的形势下,采用50年代的教法。改革则存,不改革则亡。科学的改则改,胡乱的改则亡。教学改革必须遵循其本身的规律。当前最大的毛病是讲风太盛,教师当演员,学生做观众,无主动性。有些校长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也往往以“教案整洁”、“讲的清清楚楚”作为一堂好课的标准。改革太盛的讲风,是语文教学和其他学科教学改革的起点。教学目标要从知识转向能力,教学主体要从教师转向学生,教学形式要从教授转向教练。

      (二)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师高子弟强”。当前,我们正处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处在知识爆炸的时代。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学会怎样去求得知识,有独立学习和独立工作的能力,有革新创造的能力,新形势显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创造型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开拓型的学生。听了这些教学教改革者的课,我们体会,作为一个创造型的教师,至少要具备这么几点: 1.知识博而专,思想活跃,勇于创新。能以自己渊博的知识,根据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真理,教会他们怎样去学习,能把本专业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信息及时传递给学生。 2.在教学中善于激励学生主动去研究问题、探索规律、获取知识、发展智能。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索发现知识规律的过程中,体察到研究问题时那困惑、惊讶以致欢乐的内心感受,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深邃的洞察力、敏锐的思考力。 3.擅长创设创造性的环境和气氛,培养求异思维,并能对学生的每一个反应及时给予评价。 4.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不论学生说的对还是不对,对其勇于探索、勇于表态的精神都应予以鼓励。

     (三)既不能妄自菲薄,又不能固步自封。 这5所学校教改的着眼点相同。而方式各异,真可谓锐意革新,各领风骚。我们萍乡教改工作在有些方面也不错,比如二中的语文教改实验班,以一带八取得了可喜的成效。所以我们萍乡人不必妄自菲薄,别人能干的事情,我们加点劲也是有可能干好的。 当然也不能无视人家的经验,不能通过学习之后,经验不少,推广不了,倾听激动,做起来没有行动。我们应该结合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情况,走自己的路,脚踏实地的进行教学改革。

       报告会得到市教育局领导和学院领导以及中文系师生的一致好评,后来教育局还邀请我在全市中学校长培训班上讲了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