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光照后人——写在甘祖昌逝世10周年之际(1996年10月)

    甘祖昌,19052月出生于江西省莲花县坊楼乡沿背村一个贫农家庭。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先后参加过井冈山斗争、二万五千里长征、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及保卫陕甘宁边区、解放大西北等许多战役,身经百战,三次身负重伤。全国解放后任新疆军区后勤部部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并荣获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1957,由于身体原因,率全家回乡务农,保持了老红军的本色。曾当选为党的“九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担任过江西省政协副主席。1986年逝世。

    1927925,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攻克莲花县城。从此,莲花人民跟着党前赴后继,屡建功勋,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将军县”之一。1957,莲花县出现了一件轰动全国的事情:莲花籍将军甘祖昌回乡当农民啦!

    在50年代至70年代,甘祖昌曾鼓舞着一批又一批干部上山下乡、能官能民。如今,甘祖昌将军已经逝世10年了,人们仍然记着他。

                  全珍挥笔记祖昌

     来到莲花县,我们最先见到的是甘祖昌的夫人龚全珍。她今年已经73岁了,满头白发但精神矍铄。她是山东烟台人,原在军区新疆军区女子学校任教。1953323日,与甘祖昌在新疆结婚,直至1986年甘祖昌逝世,共同生活了33年。

    眼下,龚全珍正与他人合作,撰写一本约10万字的《甘祖昌记事》。她说:“祖昌一生值得学习的东西很多,把他那些闪光的东西写成文字,给后人留下一点精神财富,是我多年的愿望。我年纪大了,现在不写以后就没有机会了,所以我要抓紧时间写。”

    她还说:“祖昌一生磊落光明,其优良品质中,克己奉公这一条令我刻骨铭心。”他自红军年代起就服务在后勤部门,精打细算,节省每一个铜板用于革命和建设事业上。到莲花老家后,省民政厅要给他在县城盖房,他坚决不答应,自己在沿背村盖了几间简朴的农舍。上级要给他的房子装玻璃窗,他却要跟普通农户一样贴塑料薄膜。新疆军区和省政协先后两次要给他配小车,他也不要。他总是说;“要对得起牺牲的万千战友,胜利了不能搞特殊化”。他养猪种菜,连抽的烟也是自己种的。他一年三季赤着脚,军衣裤补了又补,实在不能穿了,还要绞成几双鞋底给儿媳妇。家里人说他是“铁公鸡”,他则一笑置之,不怒不恼。然而,为改造集体的冬水田,为兴建水库电站,为推广优良品种,他一掏就是一千、两千。回乡29,为支持家乡建设,他献出了他工资70%以上的巨款。他超乎常人地克己,又慷慨地奉公,他把这作为一种精神境界来追求。在《甘祖昌记事》中,这些事都要记下来。

 

              解甲归田真农民

        莲花县的乡亲,至今还记得,1951l30日傍晚,甘祖昌乘车去军区供销社布置工作,因车祸留下了严重的脑震荡后遗症。1954年至1956,他每年都写了一份请求回乡务农的报告,上面写的是:“自1951年我跌伤后患脑震荡后遗症,经常发作,不适于担任领导工作了。但是我的手和脚还是好的,我请求组织上批准 我回家乡当农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一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到医院看他,对他说:“组织上要在乌鲁木齐替你盖一栋新房子,让你长期休养。”甘祖昌感动地说:“党给我这样的关怀,我实在惭愧得很。我没有给党做什么工作,比起那些为革命光荣牺牲的同志来说,我更惭愧万分。所以请求党不要给盖房子,盖了我也不去住。还是让我回乡务农吧!”组织上考虑到甘祖昌多次恳切的请求,加上那时正值提倡大办农业,提倡干部能上能下,能官能民,就在195784,批准了甘祖昌辞去新疆军区后勤部部长职务回乡务农的请求。

    当年8月中旬,甘祖昌带着全家踏上回乡的路。为了替国家节省运费,临行前他召集全家将棉袄棉被中的棉花全部掏出,再装箱捆好。一家11口人的行李,被精简成3个箱子、3个麻袋。此外还有8只笼子,装着6头约克猪,15对安格拉兔,15只来亨鸡。

    一回到沿背村,甘祖昌就神采奕奕地对三个弟弟说:“我们回来了,我是回家当赤脚农民的,回来就不走了。我和你们一起劳动生产,可不是当官的,是平民百姓,没有权势,要靠劳动过好生活 ,我把外面的猪、鸡、兔的优良品种都带回来了。”他真的-一双赤脚,腰间围一条白布毛巾,与社员们一起参加集体劳动,很快练就一双自称是“连铁钉子都扎不进,坚硬无比”的铁脚板。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50年代的农村,没有化肥,全靠农家肥发展粮食生产。甘将军放下枪杆子,扛起了粪筐子。他带头拾野粪,同时分给孩子们每人一个粪筐,一早起来就去野外拾野粪。很快社员们也被带动起来早起拾粪,为队里积优质肥数万斤。

    甘祖昌的家乡有大片大片的红壤,当年一片荒芜。将军以南泥湾开荒的经验指导农民们开荒种地。开始大家不太信服,甘将军便自己先作示范。他独自一人面对荒山,挥汗如雨,挖出的树根一担担,堆成了一座小山。挖断锄头七八把,手上的血泡被搓破,一次次长出皮来,变成又厚又硬的茧子。有志者事竟成,当年种上的萝卜有半斤多一个,蕃薯也结得又大又多。农民看到这丰硕的果实,个个心悦诚服。不用再动员,大家自觉向荒山进军,一座座荒山变成了菜园或果园。甘祖昌还带领他的孩子们连续苦战4,使屋后的虎形山变成了花果山,种上柑枯、板栗、拐枣等果树,无偿交给生产队经营。

    为改造村里大量的低产冬水田,甘祖昌与队长商量成立了五人改造冬水田试验小组,先在三分田里做试验。他采用城里阴沟排水的办法编篱笆捞稀泥,砌阴沟排水,很管用。社员们高兴地说:“城里水沟上面跑汽车,我们这里水沟上面种水稻”。他还筹资金对改造冬水田的社队奖励化肥,60年代头三年,全乡的冬水田基本上被歼灭了,每亩单产比改造前有了较大的提高

    1964,公社修筑江山陂,年近花甲的甘祖昌和社员们把一袋袋水泥、一根根钢筋沿着崎岖小道从5里外的洋桥运到了工地。有一夜,山洪暴发,他拖着病重的身体,披起蓑衣赶到工地抢救物资。为了尽快抢修水渠缺口,他带领12名农民在山下扎起临时工棚,吃住在工地,日夜苦干,三天三夜只睡了3个小时,终于修复了水渠。社员们在甘祖昌的带动下,经过5个月的苦战,只花12.1万元就修起了一座高18,49,蓄水550万立方米的江山陂。回乡以未,甘祖昌和乡亲们一起,用辛勤的汗水修起了4座水电站,3条公路,12座桥梁。

              红军后裔承家风

    甘祖昌与前妻生了三个儿子,老大和老三在解放前均因生病无钱治疗而夭折。二儿子甘景荣,今年70,普通村民,1951年,他得知父亲在新疆当了大干部,千里迢迢找到新疆,指望父亲给他安排一个好工作,谁知首先就被安排学打铁。因景荣体弱有病吃不消,后来才调到农六师学开拖拉机,一开就是六七年。1957年,甘祖昌回乡务农时叫甘景荣也辞去工作回乡种田。儿媳陈桂娇,68,农家妇女。景荣与桂娇共有9个子女,却有5个在农村务农。

    甘祖昌与龚全珍共生四个女儿。四个女儿有三个是共产党员。三女儿甘公荣,初中毕业后像父亲一样,把上高中的名额让给其他农家子弟,自己回乡务农,曾担任过生产队妇女队长,公社团委副书记兼大队团支部书记,被评选为莲花县劳动模范。Ⅰ978年到工商银行当储蓄员以后,曾荣获“萍乡市十大杰出青年”、江西省“文明优质服务标兵”、“最佳储蓄员”、“三八红旗手”和全国工商总行授予的“十佳储蓄员”、“全国金融系统劳动模范”等众多的荣誉称号。

    甘祖昌将军的长孙甘新莲是这个家庭中唯一担任领导职务的,他所任的吉安地区人民银行副行长的职位完全是通过自己的努力。甘新莲说,祖父当年的举动以及他艰苦奋斗、严以律己的精神,不仅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也深深地影响了甘家几代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祖父去世后,全家几十口人牢记祖父的家教、家训,始终继承着祖父的家风。可以这样说,祖父生前,全家没有人沾过他什么光。同样,,祖父去世后,全家也没有一人为他抹过黑。

    甘祖昌的事迹,不仅陈列在莲花县烈士纪念馆和写在莲花县志上,而且深深地印在莲花人的心中。提起甘祖昌,他们就会向你讲述将军说也说不完的故事……

       (原载学习出版社19977月出版的《党建》杂志社所编专集《追寻永恒——共和国英模的昨天和今天》,作者时任中共莲花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