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插秧划架子

      插秧要成行成列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由一名技术老练的先插,做标杆,然后其他的人跟着他插。这种插秧是退着走的,自己边插边瞄着一点,旁人也多吆喝一点,刚插下去的如发现太稀太密,当场纠偏便可。农活没别巧,新手跟老手,眼睛多看着一点,手脚多勤劳一点。但这种方法在生产队的集体农活中用得比较少。

    另一种是在田里划上格子,人往前走着插,秧苗就插在格子的十字交叉点上。用这种方法,插秧的人就不要什么技术了,只要能站得稳的人就都能插,妇女小孩这些没有什么劳动技术积累的人最适宜。在生产队,主要劳动力不插秧,他们都去干更加重要的农活,插秧的田里尽是妇女儿童,就是这个道理。

      这样一来,插秧划格子就显得比较重要了,以致成了一个专业活,标准名字就叫 “ 划架子 ”。要划架子首先得有架子。架子是个什么样子呢?架子很像一个“ 平 ”字,横竖大概两米五左右,走线的木轮就装在平字第一个横画上。划架子的人腋窝夹着平字竖画,手握竖画一端,眼睛瞄着前面一个标的物,拖着架子(斜躺着的平字)往前走,线条就出来了。

    “ 划架子 ”,是我1972年至1975年四年务农时间常干的农活。头一年我看到一位年长的社员在田里划架子,觉得很好玩,便向生产队长提出能否让我试试。队长说你先划个小坵试试,我便试着划了几个小坵,队长看我画得还可以,便允许我划一亩左右的中坵,划中坵也还过得去,队长又说,你若把那个六亩的大坵划好了,以后全队的架子都由你划。这对我倒具有一定挑战性,但我还是决定试试。划架子这农活第一架至关重要,第一架划直了,后面只要把架子的一个边轮准确稳当地压在第一架(或上一架)的边线上则可。我总结了一下划小坵和划中坵的经验,参照持枪瞄准的动作要领,注意身板要正,脚步要稳,动作连贯,第一次划大坵似乎也划得不错,后两年三山大队第四生产队划架子的农活基本上我包了。

      插秧要划架子,不光是为的插得直,还有秧苗的密度问题。那时讲究密植,一亩地要种多少秧苗,这些尺寸都是由上级政府部门制定的,是不能违背的。比方,上级规定今年是行株距四六寸,那么就是行的架子是六寸,株的架子是四寸。有的时候还特别的讲究,上级规定行距的尺寸是四寸四寸加六寸,那么必需按照上级的规定调整轮子间距,不按规定办行不通,每阶段大的农活时,都有工作组的同志监督,想作假都做不成。

      自从上世纪80年代农田大坵改成小坵(因分到每家每户)后,插秧就没有这么多清规戒律了,插秧的尺寸规定也没有了,架子也束之高阁了。 架子,连同划架子的人,都成了历史,都被遗忘了。只是,划架子之后再插秧那个轰轰烈烈的场面,那个轰轰烈烈的年代,好多人还是存在记忆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