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忆余能斌先生

      1988年9月,我入学武汉大学法学院民法、经济法法学硕士研究生班,余能斌先生时任副教授兼任我们班班主任。

      余能斌先生首先向我班同学介绍了民法、经济法法学硕士学位课程为:法学基础理论专题;民法专题(主体论、债权论);经济法专题;国际私法专题;外语;资本论;环境保护法(新增)。余能斌先生为我们主讲民法专题,其中特别侧重讲民法债权论方面的内容。

     我班同学大都是来自全国各地高等院校的教师。余能斌先生关心每一位学员,经常与学员们打成一片。每当向他人介绍我班学员时,他就会说“他们都是大学老师,以后还都是律师。”

           

                       (1989年春,余能斌先生与我班部分同学合影留念,后排左1胡远宏、后排左3余能斌)

        1988年9月10日我班在枫园八舍204室召开教师节座谈会,班主任余能斌、法学院法律系主任马俊驹、法学院党总支黄老师和办公室熊干事参加了我班的座谈会。

       余能斌先生主讲的民法债权论深受我班学员的欢迎和好评。内容上主要分为两讲。第一讲债法,主要讲债法的概念和意义、债法规范的形式及其在民法中的地位、债法的体系和结构;第二讲债,讲了债的概念、债的法律特征、债的分类、债的发生、合同、无因管理、不当得利、侵权行为等八个问题,尤其对债发生的根据讲得很透彻。本人在班主任老师的指导下,所有课程都能做到课前有预习,课后及时整理笔记,似乎学得还是比较主动。我按照余能斌先生命题撰写的学位课论文《债发生的根据及加强债的法律调整的现实意义》,经我国著名法学家韩德培教授审定和推荐1989年下半年在《法学评论》发表。

      改革开放10年来,余能斌先生的一些同学或发小发家致富了,比余能斌先生更有钱,但余能斌先生告诉我们说,他的那些发了财的同学或发小都很羡慕他,认为他更加成功。

     余能斌先生出生于1938年10月21日,湖北黄梅人。1964年进入湖北大学法律系(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习,毕业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从事法学研究工作,期间,1979年至1982年借调至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参与民法起草工作。 1981年5月的一天,70高龄的韩德培先生专程从武汉赶到北京,邀请当时正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的余能斌来武汉大学执教。为了顺利让余能斌加盟武汉大学法学院,韩德培拉着时任武汉大学校长的刘道玉先生为余能斌四处奔走,仅两个月便将余能斌全家户口迁至武汉,还为余能斌找了一套新房子。1982年余能斌调入武汉大学。

     余能斌加盟武汉大学法学院后不久,便向韩德培先生建议武汉大学成立两个平台:一个用于科研的平台是《法学评论》,一个用于实践的平台就是湖北珞珈律师事务所。 1984年,武汉大学民商法获批硕士点,余能斌是主要参与者。 1989年余能斌晋升教授,1995年被遴选为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1998年武汉大学民商法成为湖北省重点学科,余能斌是学科领军人。他还历任武汉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法学分会主席、武汉大学校长法律顾问、中国民法经济法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会民法研究会顾问、湖北省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和名誉会长、湖北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顾问、湖北省科协法律顾问委员会副主任等。

           

      余能斌先生重情重义。2009年5月29日,韩德培教授去世,灵堂设在武汉大学宋卿体育馆。5月31日,庄重肃穆的悼念大厅的正中韩德培老先生的遗像慈祥含笑,音容宛在,学校师生和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前来表达哀思。72岁高龄的余能斌教授,跪拜在韩老遗像前顿首痛哭,苍苍白发的他不顾旁人的拉扶,一声声叩响在木制地板上,悲痛的哭声撕扯着现场每一个人的心。

     2020年11月26日上午,余能斌至湖北珞珈律师事务所指导工作。他高兴地参观了事务所办公室,仔细询问了律所的人员情况和业务发展等情况。随后,余能斌向事务所青年律师介绍了湖北珞珈律师事务所从筹备成立到发展的全部历程,表达了自己对珞珈的深厚感情。余能斌还讲述了自己的求学经历和工作历程以及中国法治建设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其不辞辛劳、刻苦钻研、执着法冶的法律人敬业精神深深地感染了到场的所有律师。同时,余能斌还对律所发展规划提出了一些非常重要的建议与希望。余能斌教授为当年他向韩德培先生建议武汉大学成立的两个平台 ——《法学评论》和湖北珞珈律师事务所如今都还存续,且仍在发展壮大感到欣喜。

     余能斌教授还被选载入《世界名人录(中国卷)》和《中国专家大辞典》。

           

      2023年1月4日9时48分,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民法学奠基人之一、著名民法学家、法学教育家、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余能斌先生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8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