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忠义家风传万世 ——纪念父亲胡学明诞辰100周年

       我的父亲胡学明,又名胡世义,出生于1926年9月25日(岁次丙寅八月十九日),1999年9月24日(岁次己卯八月十五日)病逝。按照萍乡乡俗,2025年10月10日(岁次乙巳八月十九日)是父亲诞辰100周年纪念日。                                                                              (父亲遗照)

        父亲青少年时期,中国正处内忧外患,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日寇的飞机轮番轰炸,中华大地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在战乱中勉强完成中学学业的父亲,放弃去武汉、南昌等地上大学的想法,怀着教育救国的朴素愿望,回家创办高小。新中国成立后,他与母亲一同先后在萍乡市湘东区的腊市小学、乌岗小学、三山小学等多所小学任教,直至1964年因病长休。

                                                   (1960年照片,父亲、母亲、我和小妹丽娜)

       祖父和祖母只生下父亲和姑母一儿一女。父亲和姑母胡惠芳兄妹情深。上世纪五十年代,父亲和母亲不仅要养育子女,还要供姑母上小学、中学和大学。1964年姑母从江西大学物理系本科毕业后分配在上海工作,父亲退休后也偶尔去上海住一段时间。

        

                                                     (1992年父亲和姑父母在上海)

        父亲为人忠厚,品格高尚,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无论远近亲疏,无论富贵贫穷,只要有求于父亲,他都一样尽力庇护照料。父亲重情重义,曾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人。父亲天性耿直端正,没有一丝一毫的虚伪,看到不良现象或不正之风,敢于指出和批评。 记得我5岁时,父亲便开始教我识别一年中月份的大小和天数,闲聊中就教我记住了“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定不差,其余都是三十天,只有二月二十八(闰年多一天)”。后来父亲还教会我“天上飞机叫,地下打警报,你有机关枪,我有高射炮,打得日本鬼子做鬼叫”“糖甜不如蜜,棉暖不如皮,爹娘恩情深,比不上毛主席”等童谣。小时候不时听到父亲哼几句传统京剧的唱段,虽然我没学会,但觉得好听,有京味。可能对我后来学唱革命现代京剧唱段有京味也有一定影响。       

      在多年小学教员生涯中,父亲关心爱护学生,敢于严格要求,对有才华的学生十分器重。父亲事业心强,工作认真负责,勇于揭露阴暗面,曾经也遭到某些非议,受到打击报复,但他矢志不移,无怨无悔。

       父亲和母亲于1952年至1959年7年间生下5个子女。也就是胡小菊、胡远宏、胡小勤、胡远雄、胡丽娜。

       

                (照片拍摄于2024年5月,左起:次子胡远雄、长子胡远宏、三女胡丽娜、长女胡小菊、次女胡小勤)

       子女们生长时期正遇国民经济困难时期,为减轻国家负担,父亲当年响应政府号召,1960年将5个子女的城镇户口全部转为农村户口,国家粮(商品粮)全部转为农村粮。那年头农村天灾人祸多,生产队给的口粮根本不够吃,5个子女吃的大部分是父母工资购买的黑市粮。父母含辛茹苦,艰难地承担抚养子女的重担。虽然,当年我们吃了不少红薯丝、柏萝卜,但由于父母亲的努力,子女们基本上没有饿肚子。

       1960年父母带着五个子女从腊市回到麻山,父母的工作单位从乌岗小学调入三山小学,学校没有住房,只得借住在农户家。先是住在三山小学附近的湾几里,接着住进了龙公祠。1963年初夏,三山大队将水口的一栋大炼钢铁时留下的厂房的一半分给我家居住,另一半大队用来做榨油坊。父亲将这半栋房子简单装修后便举家从龙公祠搬出。不料在搬家途中,一位三山小学的老师帮忙用土车运我家口粮一百多斤稻谷,不慎将绝大部分漏在路上!致使那年青黄不接之际我家几乎没有米下锅。为这事,有一天我睡梦中醒来,看见父亲和母亲在煤油灯给当年的萍乡市市长刘启初写信请求帮助。但后来是否得到帮助我不得而知。由于不堪繁重的工作和困难的家庭经济状况双重压力,父亲于1964年便患病长休。其教生育子可谓经磨历劫。

       父亲是个勤快的人,身体吃得消时,无论是学校的集体劳动还是支农集体劳动,无论是帮助乡亲的互助劳动还是家里的家务劳动,他都会尽力而为,天热时累得满头大汗,有时一天换几件湿透了的衣服。父亲热爱生活,尤其喜欢看电影,上世纪七十年代,萍乡市文化电影院所放映过的电影,父亲几乎统统看了一遍,并且是早上步从三山出发,在萍乡看了电影后步行回三山吃晚饭,来回走三十多里山路。往往傍晚回家时便有乡亲调侃父亲:“胡老师,你又看了电影嗬!”父亲很惊讶:“你如何晓得?”乡亲说:“哈哈,看了电影的人认得!”

      父亲平生与人为善,热情忠诚,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村里谁家有了红白喜事,父亲大都会去帮忙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逢年过节,他免费为乡亲们写对联。领了病休工资,父亲自己舍不得用,慷慨地将工资的绝大部分捐赠给有困难的乡亲。病重期间,看见儿子、媳妇没日没夜地照顾,父亲对我说:“你们服侍我蛮累人呵!”临终前一天,我问父亲:“你感到有什么不舒服吗?”父亲回答:“没有。”我又问父亲:“你哪里有痛吗?”父亲还是说:“没有。”那能没有不舒服、没有痛呢?父亲是担心儿女们难过呀!其处世为人可谓披肝沥胆。

      俗话说:恶有恶报,善有善报。可以告慰父亲的是,他老人家经磨历劫教生育子,其苦没有白吃。父亲教过的学生,后来有的当了市长、局长,有的成为了教授。父亲的子女,虽然被文革耽误了十年学业,但高考制度恢复以后,一个个潜心补课,奋力拼搏,他的两个儿子:一个成为武汉大学法学硕士研究生,一个拥有文学和教育学双学士学位;一个正县级公务员,一个正科级高校干部;一个获得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个人荣誉,一个获得省级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个人荣誉;一个教授,一个副教授。她的三个女儿:有的获得教学比武一等奖,有的受到江西省人民政府的嘉奖,有的被评选为先进工作者。他的第三代中:有一人依次取得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学士、华东政法大学法学学士和华东理工大学法学硕士学位并在上海某集团公司担任了CEO,有一人依次取得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学士和湖南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并在本科大学担任讲师,有一人成都理工大学毕业后被择优录用在某央企担任了处级领导职务并兼任高级工程师,有一人依次取得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学士和成都理工大学理学硕士学位。他的第二代和第三代中有三人通过全国律师资格或者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经考核取得了律师职业或者法律职业的执业资格。他的第四代中:已有一人本科毕业,二人在读本科,一人在读专科。虽然父亲的五个子女现有年龄都在七十岁左右,且他们曾经都或多或少、或重或轻地患过一些疾病,但因为父亲的保佑,一个个、一次次均化险为夷。目前,父亲的五个子女均身体健康,心态良好。

       父亲虽然没有留给我们多少物质财富,但是父亲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是非常宝贵的。我们晚辈决心继承父亲的美德,老老实实做事,堂堂正正做人,严律己,宽待人,多奉献,少索取,报效国家,服务人民,将忠义家风传万世,以此来告慰父亲和母亲的在天之灵。